建设用地报批历史数据清理建库解决方案
日期: 2022-09-14
访问:793次
作者:世纪安图
2020年1月,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国发〔2020〕4号),正式实现建设用地预审权下放到地方。为满足业务变更需要,各地需要在原有的建设用地审批系统技术上增加建设用地预审相关的业务流程及系统功能。当前由于建设用地审批流程长、业务审批要求连年变更,各地现有建设用地报批历史数据存在多个版本,而各个版本数据存在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完整、填写内容不规范等问题,给建设用地报批工作顺利、高效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不利于对可利用土地资源的把握,无法开展有效的监管。
1、总体思路
收集历史报批数据,运用关联、分析、技术核查等手段,形成图属一致、属性完整、位置清晰的建设用地报批历史数据库。通过摸清建设用地历史数据家底,为当地处置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标等五类低效用地提供准确的数字底座,从而为进一步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保障,最终为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
2、技术路线
通过对属性数据的完整性检查、关键信息核对、数据逻辑性核对;图形数据的拓扑关系检查、空间位置检查等多维度的核对,核对通过后再与相关业务数据进行合规性检查,包括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卫片监测图斑等分析和确认,对检查异常的数据通过档案校验或返回业务主管部门校验的方式再次确认,最终形成建设用地报批历史数据库。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图1 技术路线图
3、实施步骤
通过对建设用地报征项目(批次)历史数据各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收集、清理、分析,形成建设用地报批成果库的数据库标准,经过数据核查、分析后上报给业务主管等部门会商,将成果上图入库,最终形成建设用地报批成果数据库。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2 工作流程图
1、工作内容
对1999年至2022年建设用地报批历史项目(批次),按建设用地报批历史数据建库流程,对省厅下发省政府批准的历史报批数据、市局建设用地审批系统记录数据、市征地事务中心掌握历史报批数据、市规划地籍事务中心掌握历史报批数据共四个来源的数据进行技术分析,包括属性完整性分析、图形完整性分析、图形拓扑关系核查、图形空间位置准确性核查、业务合规性检查等技术分析,并对存在问题,包括关键属性项不全、多源数据存在差异、数据逻辑性问题、空间位置不一致、业务合规性问题等进行核实,并对属性、图形进行关联形成建设用地报批历史数据库。
2、问题解决
1、通过建立数字匹配关系、建立批次名称别名字段(别名关联为名称描述有差异的同一项目)等技术手段,解决数据收集过程中存在的项目名称命名不统一问题。
2、通过将批文号中的中(英)文括号统一标准、空间数据和台账数据建立唯一标识等技术手段,解决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挂接过程中存在的同一报批项目在不同业务系统中对应的是不同的批文号问题。
3、通过将存在数据逻辑错误的分析结果返给管制处和市征地事务中心、市征地事务中心重新查阅档案、核实台账数据,调整之后再次质检入库的工作流程,解决报征数据质检入库过程中存在的数据逻辑错误问题。
供稿:成贵运营中心 岳红星
编辑:谭琳
审核:陈言军
审签:祝欣欣